截至2014年6月,廣州機動車汽車保有量約為251萬輛,其中中小客車約187萬輛;全市在冊經營性停車場3829個,經營性停車泊位約66萬個,其中經營性機械式停車場50個,停車泊位約7000個。停車泊位供需矛盾仍將較為突出,體現在中心城區的住宅剛需停放、商業和辦公集中區的通勤停放以及部分醫院、學校、圖書館、政務中心等公益設施的臨時停放等方面。今年兩會期間,市政協城建委提出了“既要重視行,也要重視停”的重點提案,提案由常務副市長陳如桂督辦。
廣州作為最早啟動機械立體停車位的城市,機械立體停車位的發展受到規劃、建設、產權和費用的問題困擾一直發展緩慢。至今廣州僅有4337個機械立體停車位,而北京有22萬個之多,全國多個城市機械立體停車位數量高于廣州。政協委員崔虹表示,簡化程序是最主要的解決辦法。作為提案撰寫人之一的她提出,可以學習上海、北京的經驗,對于機械式立體停車場,“按照附屬建筑以及特種設備安裝進行管理”。
19部門12區縣共同辦理
昨日,記者在市政府的提案答復上看到,答復認為,相對于傳統的平面自走式停車場,機械式立體停車庫有占地面積較小、空間利用率較高等優點,是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緩解停車需求的有效途徑,這對于加強廣州城市靜態交通管理、進一步緩解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提供很好的管理思路。
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由常務副市長陳如桂親自督辦,市交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19個市直職能部門、12個區(縣級市)政府進行了認真辦理。提案答復介紹,廣州市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現有停車庫內部安裝機械式停車設備以提高停車泊位數,對于新建建筑物內配套停車場采用機械立體停車設備及建成建筑物停車場內改建立體停車設施的,現已免于規劃許可。
室外機械停車庫將并聯審批
機械立體停車場審批難,多頭管理一直是制約廣州立體停車場發展的瓶頸之一。提案答復表示,目前廣州正在按照相關規定修訂《廣州市停車場管理辦法》,下一步將根據行業管理模式和規劃審批流程的出臺實施。對于新建有上蓋及圍蔽墻體的機械式停車樓、非車庫用途的建筑物改建為機械式停車庫及室外機械式停車架工程的行政審批事項,采取并聯審批工作模式,依據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塔)的審批技術標準修改完善并聯審批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共享,縮短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限時辦結。
提案答復還表示,廣州市已對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給予建筑面積優惠政策。不過對于用綠化率優惠計算或土地出讓金打折的形式給予優惠。提案答復表示,目前還不能實現。在國家政策沒有調整前不能對機械立體停車泊位給予土地出讓金優惠獎勵。
金沙洲潯峰山將建換乘停車場
下一步,廣州將加大公共停車場建設,例如已在白云區金沙洲地區開展潯峰山公共停車場建設前期工作,擬規劃建設700個停車位并于2015年組織建設,建成后將緩解金沙洲地區和佛山進入廣州城區的居民群眾停車難問題。
咪表階梯收費列入物價局計劃
建議案提出,根據停車場投資渠道及實際用途、泊位區域、停車設施類別的建設及運營成本,實行不同定價政策的建議。提案答復表示,機械式立體停車場由于成本較高,可在規定的同類停車場機動車停放保管服務費標準的基礎上適當上浮,具體浮動幅度報價格主管部門審批。而關于“商業型停車場、經營性停車場實行市場價”的建議因省里的規定而暫時無法實施。目前市物價局已積極向省發展改革委反映廣州實際情況,爭取上級部門對廣州優化調整停車場收費管理政策的支持。
關于“根據停車時段和停車時長,建立累進計費機制,促進泊位利用率提高”的建議,提案答復稱,下一步,市物價局將會同市交委收集交通運行數據,研究制定與交通運行狀況掛鉤的咪表停車場收費標準聯動機制及階梯式收費機制。該項工作涉及大量數據調查及分析工作,已列入市物價局2015年研究工作計劃。